免费月嫂培训班本意为下岗女工培训就业本领,但班上却多出个年过六旬的“奶奶级”学员。近日,武汉石牌岭附近一家政公司好不为难对这个隐瞒年龄“混”进班上的学员收不收呢?原来,为了防止唯一的孙子被姥姥“抢”去,柴婆婆下决心苦学母婴护理技巧,以便把孙子留在身边。(12月11日《楚天都市报》) 在“4+2+1”家庭模式下,“独苗苗”究竟由谁来护理,成为了一个困扰千家万户的难题。处理对了,皆大欢喜;处理错了,两败俱伤。为了能够在和姥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婆婆不顾年老体衰,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月嫂培训班;其焦灼与迫切之情,更是见诸字里行间。 从古至今,在中国的话语体系里,“老有所为”、“老有所乐”的基本内涵,都在于含饴弄孙,尽享天伦之乐。儿子儿媳忙于生计,女儿女婿苦于营生,老人们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就成为了理所当然,洗衣做饭带孩子也就成为许多老人退休生活的主要内容。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,人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。对于老年人来说,最缺失的就是情感和归属需求。退出了原有的工作单位,疏离了过往的关系网络,社会互动和人际交往的圈子就变得十分局限。子女忙于工作,老人们就把关注的目光停留在“下下一代”身上。当这种需求受到挑战,得不到满足的时候,老人的眼神就变得黯淡无光。 其实,月嫂培训班不过是一个载体,只是柴婆婆在“孙子争夺战”的一个筹码;“病急乱投医”的情形下,没有月嫂培训班,也会有语言培训班、绘画培训班。月嫂培训班也是一面多棱镜,折射出老龄化之痛老年人社会互动匮乏,情感需求缺失。 如何慰藉老龄化之痛呢?当前,许多省市放开了对双方独生子女夫妻生育二胎的限制,柴婆婆的困境或许不再上演。然而,任何政策的调整,很难立竿见影;何况,随着孙子孙女的长大,也必然会回到爸爸妈妈身边,老人们又再一次成为“空巢老人”。
当务之急,一是加强社会互动,常回家看看也好,打打电话也罢,子女要注重“精神赡养”,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;二是培育老年人兴趣类社团,提高老年人的组织化水平;老年人也要适应角色转变,调整生活方式;三是健全为老服务,大力弘扬志愿精神。唯有多管齐下,“老有所为”、“老有所乐”才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,而是活生生的现实。
|